語音導遊介紹:3分56秒

位置:大廈地下

由於匯豐銀行總行地面是一個開放空間,沒有一個明顯的大門。導致不少人誤以為大廈面向皇后像廣場銅獅所在的德輔道入口是正門,但真正設計的正門為南方面向長江集團中心皇后大道中的一方。而現時正門則放置兩個岩石獅子頭裝飾,分別重2.2噸、高1.4米的花崗岩獅頭石像,原本是設置在第三代滙豐總行的頂部外牆聚氣。由當時的大樓承建商 – 標記建築公司創辦人魏標中先生親手打造。第三代匯豐銀行總行大廈於1935年啟用,設計屬芝加哥學派,並採用裝飾藝術風格,設有高速升降機,大堂以歐洲大理石裝潢,當時是遠東規模最大的建築物,有指它是香港首座裝有空調的建築物。一九八一年大樓重建時石獅頭被拆下封存。及至二零一五年,總行地面廣場進行改造,除了把兩個石獅子頭裝飾重見天日,放置於面向皇后大道中的入口外,還於地面加設以燈飾顯示的中環一九一零年時代歷史街道圖,亦設有展覽展示香港的發展及滙豐的重要歷史時刻。

而在另一邊出入口的兩頭銅獅,牠們原來各有名字,張嘴叫的是「史提芬」(Stephen),名字來自1920年-1924年的香港總行總司理史提芬(Alexander G. Stephen),而鑄造銅獅也來自他的倡議。另一頭銅獅稱為「施迪」(Stitt),是當時以1921年上海司理施迪(Gordon H. Stitt)的名字命名。非常配合「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這名字。有別於中式的一雌一雄的獅子裝置,西式的獅子裝置一般都是一對雄性。而「史提芬」與「施迪」跟上海的總行一樣,是由雕塑家韋斯達(William Wagstaff)設計,而銅像身上也刻有設計師的簽名。

日佔時期因物資緊張,日軍看中香港的銅雕可以運至日本回爐取銅,兩尊銅獅被運至大阪,存放於碼頭倉庫。二戰結束後被一名美軍水兵發現,該水兵雖然沒去過香港,但曾在上海滙豐銀行大樓前看到過兩尊同樣的獅子。於是把這消息告知滙豐銀行,滙豐遂試圖索回兩尊銅獅,但日本方面遲遲不肯歸還,最後在盟軍總司令命令下才運回香港,重新安放在滙豐銀行總部前。兩尊銅獅身上有彈片造成的孔洞,是一九四五年盟軍空襲時的損傷,滙豐予以原樣保留。

座落在皇后大道的一方,匯豐銀行總行還放置了另一個大型藝術品,為紀念匯豐銀行成立150週年,鑄造了兩座以稻米為主題的青銅雕塑,分別樹立於香港和英國兩間總行大廈。跟據匯豐銀行提供的資料,雕塑象徵匯豐銀行為客戶開拓商機及貿易融資的宗旨,也代表匯豐成功的背後每個個體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返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