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3分13秒

香港曾經是亞洲輕工業的出口中心,上世紀60-80年代這幾條街非常興旺,由於地價便宜、勞動力成本低,當時家庭式的工廠遍佈整個深水埗。

欽州街小販市場又稱為深水埗布藝市場,俗稱「棚仔」或「布棚」,是香港目前碩果僅存的布料集中地。小販市場早在1970年代開始有布販進駐,全盛時期共有190多檔經營。其後政府停發小販牌,而棚仔亦經歷了多次政府收地風波。2015年布販和義工成立了棚仔關注組,關注政府收地。如今仍有大約三十多檔繼續在市場經營。

棚仔四邊被欄柵圍住,自成一國,鐵皮檔上方是幾棟巨大的榕樹,像傘一樣罩住下方的檔口。雖沒有冷氣,但勝在擋去直曬的陽光。場內一匹匹不同顏色質地的布,或平鋪或以筒卷起豎立,看不見盡頭,在布中穿梭,根本無法分辦哪檔跟哪檔。棚內的布販就地取材活用空間,譬如用布條和布碎代替索帶去扎固定物件;利用不同圖案的膠地板墊高地面,隔阻濕氣,並為自己的檔口劃界。在屋頂搭建帆布遮雨,又會特意在布和屋頂間留點隙縫,以便通風。雖然這一切看起來雜亂章,但卻反映出布販多年來如何適應和改變這空間。

以前附近的製衣廠會將剩餘的製衣布料轉售給「棚仔」,「棚仔」的顧客也大多數是低收入者。但由於價廉物美,而且種類和款式特別多,可說是布料天堂,因此吸引不少年青設計師到來尋寶。但隨着製衣業北移,本地布料供應減少,但棚主仍會隨時代變遷更改策略,定期飛往日本訂貨, 還可以替客人尋找他們想要的特定布料,這些年長的布販也甚會追上潮流。

如今有些以時裝設計業為主的民間團體,正在建議政府「重塑」深水埗成為時裝及設計基地。他們希望把深水埗打造成香港的韓國「東大門」。構思分別有布料售賣區、樣品展示區、工作室、配料區、公共空間等。希望可以為本土設計師提供設計、製衣和零售等一條龍的工作空間,集中培育設計人才的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深水埗有着自己的資歷,只是缺少了包裝,需要時間來尋回吧。

返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