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4分03秒

沿黃泥涌道由賽馬會博物館往跑馬地方向行,會看見一整條街道都是墳場,是以宗教來區分的,當中包括回教墳場、天主教墳場、香港墳場、祆教墳場和在印度廟後的印度教墳場。這一系列的墳場不僅是墓地,當中還盛載著很多香港的近代歷史痕跡。

天主教墳場

1848年,政府象徵性地每年收取租金一元正, 批出現時位置的土地給天主教會,又稱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墳場的門樓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香港人耳熟能詳的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他朝君体也相同」便是出自這地方,其原文為拉丁文翻譯過來的。平常這天主教墳場一般不對外開放,所以大閘經常關上,但仍可從外面看到那座綠色圓拱頂的「聖彌額爾小堂」。這墳場埋葬了不少影視界名人,例如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創辦人利孝和夫人、金馬獎首位影后尤敏,還有於五、六十年代轟動一時,死於29歲的著名影星林黛都是葬於此地,據說她的墓碑上的遺照曾多次被盜。

香港墳場(又稱紅毛墳場)

接連天主教墳場便是香港墳場,最初是基督教(或稱新教)教徒的墓葬區,後來容許非教徒下葬,1970年代改名為「香港墳場」。墳場內有一座以前用作舉行安息禮的聖堂,採用歌德復興式設計,屬一級歷史建築。根據現有資料所知,這棟建於1845年的教堂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築。

而墳場內埋葬了不少香港名人,相信大家都會聽過他們的名字,因為香港不少街道都以他們的名字命名啊!例如皇仁書院(前中央書院)首任校長 – 史釗域博士 、遮打爵士及夫人、啓德機場的「啓」- 何啓爵士、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好友 – 楊衢雲先生、何東爵士及夫人等。

除了墳墓外香港墳場還有不少紀念碑,當中最有歷史價值的算是紀念一艘船 – 皋華麗號 (HMS Cornwallis )上陣亡軍人的紀念碑,皋華麗號是什麼?就是簽署「南京條約」(大清割讓香港島給英國)的地方。

祆教墳場 

又稱巴斯墳場(Parsee Cemetery), 巴斯人是來自伊朗等中亞地區的波斯人,其族人皆 信奉祆教或稱為拜火教或金庸小說所稱的明教。

香港開埠之後巴斯人就到達香港進行貿易活動,他們在港的歷史悠久。祆教墳場,於1852年設立,距離香港開埠亦不過10年時間。巴斯人在香港早期的經濟發展中擁有相當的實力及影響力。

在1864年新成立的香港匯豐銀行委員會中,13名委員中有3位是巴斯人;來自孟買的巴斯人於1880年成立「九龍渡海小輪公司」,第一艘載客渡輪以祆教標記-星,命名為「曉星」,後來改名為天星小輪。

而曾經贊助巨資成立香港大學及尖沙咀填海工程的麼地爵士、創立香港啤酒廠有限公司和捐出鉅款創立療養院的慈善家律敦治勳爵,皆是屬巴斯祆教教徒, 並下葬於此墳場。

返回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