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導遊介紹:0分57秒
擁有五星級美景的公共屋邨華富邨附近,有一個被稱之為「扶林飛瀑」的瀑布,而瀑布灣在1940年前被記載為「香港八景」之一,景色非常壯麗。
另一方面19世紀時來往廣州經商的歐洲貿易船隻抵達珠江口時,大多都會停留瀑布灣避風和取用食水。因此香港被英國人看中,導致日後南京條約其中一項條款使是割讓香港島。
但香港開埠後為了解決食水問題,於1863年興建薄扶林水塘工程,因而瀑布被截了一半水流。但這個城市中既瀑布,仍然吸引不少攝友、家庭和情侶前往觀賞。
語音導遊介紹:0分57秒
擁有五星級美景的公共屋邨華富邨附近,有一個被稱之為「扶林飛瀑」的瀑布,而瀑布灣在1940年前被記載為「香港八景」之一,景色非常壯麗。
另一方面19世紀時來往廣州經商的歐洲貿易船隻抵達珠江口時,大多都會停留瀑布灣避風和取用食水。因此香港被英國人看中,導致日後南京條約其中一項條款使是割讓香港島。
但香港開埠後為了解決食水問題,於1863年興建薄扶林水塘工程,因而瀑布被截了一半水流。但這個城市中既瀑布,仍然吸引不少攝友、家庭和情侶前往觀賞。
要說港島是一塊寶地也不為過,隨便經過的街道都可能有多達100年歷史!這次筆者帶大家沿著樓梯街細看港島充滿歷史味道的街道,認識這個幽靜的上環半山區。說不定,你會對它有不一樣的認識!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尖沙嘴有一個佔地達13.3公頃的公園,其面積僅次於摩士公園(九龍區最大的公園)。每逢假日都會見到一家大小到公園遊玩,但其實九龍國內公園的前身是威菲路軍營,與休閒活動扯不上一點關係。直至今天,公園仍保留一座已廢棄的炮台。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鬧市中的綠洲,過一個悠閒下午吧!
香港其實有不少已消失島嶼,而現今城門河畔曾經也有一個島嶼,即使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道。昔日沙田新市鎮在未發展和未填海之前,沙田圓洲角原稱為圓洲,是沙田海上一個海拔70米的小島,此島的形狀像一個圓圓的小丘因此而得名,由於當時的村民認為小丘風水好,居民都把祖墳安放於此小山丘上,故又稱之謂「風水山」。此外,由於圓洲當時地理位置優越,亦是商旅往來的熱點。
1970年代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在沙田海兩岸進行填海工程,位於沙田海中央的圓洲則成為東岸陸地的一部份,填海工程後成了一個向海伸出的岬角,於是改稱圓洲角,但隨着及後進一步的填海,這個「角」跟小瀝源和沙田圍等地連接在一起,現在已沒有角的痕跡,小島現在已變成一個有個小山丘的圓洲角公園。
說起彩虹邨,大家可能只想到很多人去朝聖打卡的籃球場。但其實彩虹邨附近有很多值得我們到訪的地方,不但有碩果僅存的井字型公屋,更有不少歷史建築。國父孫中山先生更曾在該處留下他的足跡!讓我們一起到屋邨探索其「廬山」真面目吧!
近年的「香港之光」,不能不提女子單車運動員「牛下女車神」李慧詩,她不但是香港首位女子自由車世界冠軍,在場地單車世界錦標賽爭先賽及凱林賽曾奪得金牌,更是首位為香港運動歷史上奪得2面銅牌的運動員。
李慧詩自小於牛頭角下邨長大,小學就讀原址在牛頭角下邨的柏德學校。她自小已經是田徑好手,在中三時加入體院「明日之星」計畫,開始接觸單車運動,成為她運動生涯的轉捩點,於2004年決定展開職業生涯。 自由車領隊洪松蔭以「體格精奇」形容她。
但這位女車神,除了我們平常看到的堅毅、認真運動員形象外,她還有溫柔、可愛的一面。如果仔細留意李慧詩的裝備,會發現她的頭盔印有藍色獨角獸圖案,李慧詩把獨角獸視為為她帶來運氣的吉祥物,彩虹獨角獸公仔是某年她收到的生日禮物,自此這隻公仔陪伴她天南地北出戰,後來她把公仔轉贈給一位患有腦癌的8歲小女孩,希望能鼓勵小女孩。雖然小女孩最終最後難敵癌魔,但李慧詩仍然以獨角獸鼓勵自己不要輕易放棄。
究竟這個孕育這位「香港之光」的地方是怎樣的呢?而這地方附近又有什麼新發展呢?這趟行程就來「女車神」的成長地走一趟吧!
九龍城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是其「三不管」的時期,它就像有美國「罪惡之城」之稱的底特律的原型,一個集齊「黃」、「賭」、「毒」的罪惡溫床。與現時充滿文化氣息的九龍城有著相當大的對比。就讓我們重回100年前的舊香港,揭開「三不管」地區的神秘面紗。
說起香港景點,土瓜灣未必是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的地方。但其實說土瓜灣是一塊寶地也不為過,她有歷史建築,也有香港風味的唐樓群,兼可觀賞維港絕佳海景。雖土瓜灣是舊區,但只要你去過一次,就會被那裡獨有的風景吸引。屯馬開通真的很興奮!趁著港鐵屯馬線開通,一於到土瓜灣走走,尋回舊香港情懷,漫遊於這個新舊交融的社區,然後再帶你到訪當區的名店、名食!
眾所周知,公共厠所的設立是衛生的考量。尤其1894年香港爆發連場鼠疫災害,疫症持續30年,再者那時候普遍市民通街排便,政府面對嚴重的衞生問題。但除了公共衛生因素外,那時建立公厠原來還有商業因素。
由於當年歐洲對中國的絲綢需求若渴,位於珠三角的絲綢重鎮 – 順德,種桑的農地不斷增加。而當時香港人的糞便被視為優質肥料,加上水路經珠江直達順德養蠶桑農大量收購香港糞便作肥料,觸發華藉地產商在港興建商業公廁,高價招租充當糞便收集站。因此商業公廁主導公廁服務,同時緩解以公帑及官地建政府公廁的壓力。只有香港獨特的文化歷史背景,才能釀造出的既神聖又討厭的地下公廁。
此行程除遊覽目前全港僅餘的地下公廁外,還順道探索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足跡,而行程完結前也會去買手信回家的啊!
大埔是文獻紀錄最早有人聚居的新界村落之一,古稱「大步」,有說當年該地為大森林,人跡罕至,行者皆大步而過,故稱大步。另一説法是,清初年間,大埔區對外交通十分發達,設有大步頭(大碼頭),是一個重要的轉運中心,大埔的水路交通甚至遠至潮州及汕頭等地,所以稱為「大步」。此外,現時的吐露港當時亦稱為「大步海」其時盛產珍珠。由於大埔當時屬新界較繁忙的地方,所以英國政府接管新界後,便選擇此地「插旗」作為宣示主權的地方。自此,大埔成為當時新界的行政中心。
新浦崗本身並不算是香港的旅遊區,但如果要欣賞懷舊港式文化,這片老地方似乎就非到不可。
特別值得留意,是位於老街道上以及鄰近工業大廈的傳統招牌,仿如置身時光隧道。不過自屋宇署 2010年12月31日起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之後,已將大部份不合規格的招牌拆除。今次我們不妨搭上時光機,返回數十年前,徒步欣賞這即將消失的工藝美學;提一提,由於傳統小店逐漸式微,老式招牌的數目買少見少,建議大家趁假日把握時間,親身見佢「最後一面」。
港島西薄扶林包括置富花園、華富邨甚至瑪麗醫院一帶, 曾經都是牛奶公司的牧場,經營近百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結業。如今部分牧場用地成為中產階級住宅或隱沒山林中,亦有部分有幸被活化。
牛奶公司創辦人是被稱為熱帶醫學之父的白文遜醫生(Patrick Manson), 他除了創立牛奶公司, 為普羅大眾生產大量優質而又安全的牛奶, 亦為勞工市場提供不少就業機會。而他更是西醫學院(即前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創辦人, 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老師。
由80隻乳牛開始,到後期曾經成為世界頭十位最大的乳牛牧場,牛奶公司建設了不少牧牛設施,牧場遺址中,較為容易到達的包括八角牛棚、高級職員宿舍、正在活化的薄鳧林牧場,還有在薄扶林村後的兩座員工宿舍大廈及草廬。
香港人有句說話「得公屋、得天下」。香港由開埠至今,住屋都是香港居民要面對的一大難題。
相信石硤尾是大家都聽過的地名,但1911年憲報上稱此區為「硤石尾」,當時該處有顆很大石頭疊在一起,人們可穿過石洞走,所以便稱之為硤石。而硤石下面的寮屋區稱為硤石村。1953年發生大火拆掉。其後政府在此地興建首個徙置屋邨以安置大火災民,並改稱為石硤尾邨。
由於石硤尾邨經歷多次於不同時期改建及重建,現時包括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六、七十年代至二千年代入伙。遊走石硤尾邨就好像走進時光隧道,也好像一個活生生的公屋博物館。
位於赤柱的特色廟宇,原來最古老可追溯至600多年前明朝中葉!同時還相傳有一個大型風水佈局,因此赤柱時至今日依舊地靈人傑,每逢假日都人山人海。
香港開埠時,港島堅道、般咸道以上的半山區,按當年法例規定只淮洋人居住。那麼華人呢?他們則聚居於上環和西營盤,而其中太平山街一帶就是新來港華人的平貧民窟了。
70年代,大阪西成區萩之茶屋一帶是盛極一時的工業地區,也是男性謀求勞動工作的聚集地。與此同時,旅行網站告誡千萬別踏足這遍黑色地帶,在當地人眼中早被視為毒瘤。
You can see how this popup was set up in our step-by-step guide: https://wppopupmaker.com/guides/auto-opening-announcement-popups/